時間回溯到2005年初春的北京,一對退休老人家中,電視正播到貴州一個年輕女教師背著孩子給學生上課。年過半百的孫麗娜坐不住了,試探著跟老伴朱敏才商量:“我還沒教夠書,咱們去貴州支教吧?”孫麗娜是北京市更早一批通過自學考試取得小學英語教師資格的老師之一,執(zhí)教近40年。(5月21日人民日報)
朱敏才1965年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外經貿部工作,在坦桑尼亞、尼泊爾、加拿大等國家工作了17年。朱敏才也沒想到,離開家鄉(xiāng)40多年后,他會重新踏上貴州的土地。退休之后,大部分人會選擇養(yǎng)老,輕松愉快地度過晚年,而朱敏才夫婦卻選擇到貧困地區(qū)支教,讓條件艱苦的孩子能學到知識。在某些人眼中,一名退休老干部已是衣食無憂,選擇支教是傻的表現(xiàn),但在筆者看來,雖然“傻”,卻“傻”得幸福,“傻”出了價值。
一去支教便是9年,9年光陰,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對于我們來說,人生能有多少個9年?他們在更需要靜養(yǎng)的時候,將9年光陰拋灑在異域,用自己的心血,澆灌了這片貧瘠的土地,讓它生出根、發(fā)出芽,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孩子感受到溫暖,感受到希望。
由于當?shù)氐钠D苦條件,加上年事漸高,孫麗娜患上了不少病,如今,她每年要回北京幾次,每次回京都是看病、買藥,再帶著為自己和丈夫準備的這些藥踏上回貴州的火車。年年歲歲、反反復復,她行在一條與疾病作抗爭的路上,沒有牢騷、沒有怨言,為他人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她每年回京多次,卻沒有任何一次停留了下來,即便多病纏身,也沒有讓她停下前行的腳步,這種精神、這種意念,難道能不令人感動么?
2014年,孫麗娜罕有地在北京過了春節(jié),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治病,F(xiàn)在孫麗娜的右眼幾乎完全失明,左眼僅剩0.03的視力,醫(yī)生已經不再建議她繼續(xù)治療了?吹竭@里,筆者相信,很多人的眼睛都濕潤了,不為別的,只為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這份情操。四五十年的夫妻,四五十年的風風雨雨,一路行來,有誰不疼惜與自己共度大半生的老伴,作為一名丈夫,看到妻子多病纏身、雙眼幾近失明,又怎能不心疼?而朱敏才,給予老伴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在選擇面前,他沒有半點猶豫,在困難面前,他沒有絲毫退縮,這是一名共產黨人應有的高貴情操。
保爾·柯察金說過,“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朱敏才與孫麗娜,正是在這句話的感召之下,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一生。朱敏才與孫麗娜的事跡,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學習,年逾70的朱敏才,更是為所有黨員干部樹立了一面旗幟,引領著黨員干部們不斷前行。